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 网站首页
  •   >   学院概况
  •   >   学院简介
  • 音乐学院始建于1959年,是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培养民族高级音乐人才的摇篮。学院秉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充分挖掘56个民族丰富音乐文化资源,在传承与创新优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构建中国特色音乐学科体系中作用独特

    学院已形成融教学、学术、创作与艺术实践为一体的办学模式,成为国家级“民族音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单位、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单位、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学院有本科、研究生两个办学层次,设有音乐表演(声乐、管弦、民乐、钢琴、少数民族器乐)、作曲与作曲理论音乐学(音乐学理论、音乐教育)等3个本科专业,拥有音乐、艺术学和学科教学(音乐)硕士点音乐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理论、音乐学)、4个音乐校考专业(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理论、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科水平位居全国前7-12%。

    学院一贯重视师资梯队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承传体系,曾有陈振铎、林石城胡海泉田联牟洪于苏贤孙云鹰瞿小松刘索拉范乃信金正平、关也维、若如、袁炳昌、夏中汤、宋承宪、吕绍恩、金在清、张朝、许学东、乌日娜等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教,培养了杨秀昭、斯仁那达米德、嘉群培、杨民康、许玉莲朴长天、金光日、格桑曲杰、张朝、宋祖英、三宝、李沧桑、乌日娜、董锦汉、刘媛媛、夏小汤、张珊、斯琴朝克图等杰出人才和学界翘楚。聘用校外知名专家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如阎维文、郁钧剑、齐·宝力高、千一谈龙建、王中山和云峰、傅利民、李诗原、乌兰托嘎齐柏平、杨守成、张萌阿地力·阿不力王玉等,进一步夯实了教师队伍,为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现专职教师71人,其中高级职称38人其中二级教授2名学院现有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享誉全球德国朔特出版公司签约作曲家1名、“国家民委教学名师”1名、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2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名、“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中国音乐家协会高校音乐联盟副主席1名、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3名、国家一级学会及分委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10

    学院致力于精心打造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高度认可度的标志性成果,以彰显学院特色与卓越成就。学院教师创作了舞剧音乐《凉山巨变》、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舞蹈音乐《送粮路上》、民族歌剧《木雕的传说》、钢琴曲《皮黄》《努玛阿美》、钢琴协奏曲《哀牢狂想》、交响乐《西部狂想》、管弦乐曲《雪山之舞》、交响序曲《草原节奏》、歌曲《吉祥三宝》《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蓝色的蒙古高原国内外影响广泛的作品。

    近20年获得各级教学与科研项目及成果百余项,获得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以及国家艺术基金等省部级项目8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与各民族音乐交融共生研究》、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西藏本教音乐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蒙古语大藏经丹珠尔部诵经仪轨音乐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风格室内乐创作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项目中国人的音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明清北京中轴线礼乐建构及其当代实践研究》;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合唱《归去来兮》室内乐《阳关赋》歌曲《阳光真好》、重奏曲《节日的喜悦》、合唱《中华颂》合唱《卡丽普赛达思》、民乐小合奏《云中虹》民乐小合奏《纳苏弦歌》室内乐《戈壁之声》合唱《鸟的眼睛》独奏曲相逢30其中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有《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理论骨干人才培养》《少数民族声乐表演骨干人才培养》《胡海泉唢呐艺术表演与编创人才培训3项。另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和音乐作品200多篇(部),并完成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中的多项成果。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西藏卷)获“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艺术学科国家重点项目编撰成果一等奖”;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合唱《春天来了》分别获第二届、第三届“金钟奖”;歌曲《吉祥三宝》获中宣部“五个工程”奖;歌曲《蓝色的蒙古高原》获共和国成立50周年优秀作品奖;火不思乐曲《高日罕高勒》、无伴奏合唱《山沟里的小草》分别获文华奖;《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元性》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以及国家级、省部级党委政府作品奖

    教师获得“五个工程”奖、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奖、CCTV民族器乐大奖赛文华奖金凤奖、孔雀奖等国内奖项承担音乐创作舞台作品荷花奖、桃李杯银狮奖等。获得美国圣荷西国际艺术节声乐比赛、奥地利声乐大师国际声乐比赛、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声乐比赛、勃拉姆斯室内乐国际演奏比赛罗马尼亚乔治·艾涅斯库国际小提琴比赛、意大利国际室内乐比赛墨尔本亚太国际室内乐比赛、美国纽约“长风奖”第九届中国器乐国际作曲比赛等国际奖项多次学生在各类艺术展演中屡获佳绩,获金钟奖、敦煌杯等国内外各类奖项300余次。

    学院致力于推动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的融合创新坚持以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办学宗旨,逐步实现完整而科学的特色学科体系。已成熟的特色课程体系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表演、中国少数民族器乐演奏等,并结合这些课程创编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模唱曲集》《中国少数民族鼓舞节奏训练教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视唱作品集》《冬不拉演奏教程》《热瓦甫演奏教程》《四胡教程》《火不思演奏教程》等40余部特色教材。为加强艺术实践教学,学院成立了青年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室内乐团、青年合唱团。学院师生常年活跃于国内外舞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肩负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历史使命展演于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北京音乐厅等国内各类专业舞台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交流演出任务,出访30余个国家传播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如完成国庆天安门广场音乐区合唱方阵重大任务2、参演“全国两会少数民族代表茶话会”演出、“迎接中央少数民族参观团专场音乐会”等重演出2018年赴比利时举办“中国—欧盟艺术节闭幕式”专场演出、2019年赴法国巴黎参加“塞纳中华情”国庆专场晚会等,成为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地,展示民族艺术繁荣发展之窗口,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与赞誉。

    学院不断强化科研创新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能力,坚持行走于传统科学研究道路的同时,理性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领域,触摸音乐教育科学发展的未来尖端。在夯实“民族艺术学”高精尖学科、乌兰牧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一带一路”民族艺术教育联盟、陆军装甲兵文艺轻骑兵人才培养基地关系国家战略、地方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学术研究的同时,与现代科技行业联手创建“人工智能音乐联合实验室”承担前沿技术相关课题的研发,成功实现人工智能全面融入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学实践,为学院学科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学院依托产业和学生成长需求,搭建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平台,与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等10余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完成创作成果展示与艺术实践展示50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作为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最高学府,音乐学院正以其鲜明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与其他学科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双一流”建设努力奋进,贡献力量。




    关注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