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系科介绍
  • 网站首页
  •   >   学科建设
  •   >   系科介绍
  •   >   正文
  • 民乐系

    发布日期:2020-04-28    浏览次数:

    民乐系肇基于1959年金秋在国乐宗师刘天华嫡传弟子陈振铎先生和一批优秀民乐前辈的领衔下,构建起中国首个系统性培养少数民族国乐演奏人才的高等教育体系。历经六十多载薪火相传,作为音乐学院开设最早的学科之一,民乐系已发展成为集教学、创作、表演、科研四位于一体的国家985高校重点学科,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器乐演奏家的摇篮"。民乐系以"传承国乐精粹,创新民族之声"为办学宗旨,下设弦管(拉弦吹管)、弹拨两大教研室,涵盖二胡、古筝、琵琶、扬琴、中阮、柳琴、笙、唢呐、竹笛九大专业方向。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60%,硕士研究生导师覆盖率达90%。

    民乐系的教学研究涵盖民乐传统作品演奏与研究民乐现代作品演奏与创作少数民族民乐作品创作与实践乐团实践教学及民乐理论研究等领域建立了含培养层、展示、提升层在内的阶梯式艺术实践体系。其中,“培养层”包括本硕两阶段的学生培养和专业教师的培训、进修。通过展示层环节,民乐系年开展演出、组织比赛30余场次,为学科的高等教学提供了宽广的研究平台,为师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高品质艺术实践舞台。提升层设有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乐团、弹拨乐团、综合室内乐团、琵琶室内乐团、扬琴室内乐团、竹笛室内乐团、二胡室内乐团、少数民族器乐室内乐团等乐团,构建起完备的师生演奏人才梯队。

    自2000年以来,民乐系师生在国家级艺术大奖“金钟奖”、“文华奖”、中央电视台“CCTV民族器乐大奖赛”、中国音乐家协会“金芦笙”和“天华杯”,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国韵杯”“敦煌杯”等重要专业比赛中屡揽金、银、铜各奖项,累计获奖,成为民大音乐学院获奖最多的系科之一,处于全国综合高校民乐教育的前列。

    民乐系教师团队在CSSCI核心期刊、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民乐器乐演奏教材和理论教材20部、音像制品10部、新作品十余首。在国内外大学和剧院举办多场高质量的讲座和学术音乐会;完成包括“国家艺术基金”在内的国家级课题若干项;多担任金钟奖、文华奖、国韵杯等重要专业赛事决赛评委;多人获得北京市校外教育先进个人、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等教学名师奖、中央民族大学杰出育人奖等。

    回望硕果累累的六十余载,民乐系陈振铎、杨大均、郑宝恒、乌斯满江等民乐大师在校执教开始,培养了杨全富、倪振春、刘昌庐、海木兰、潘文英、黎胜元等老一民乐人才,为民乐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70年代起,林石城、范上娥、胡海泉等全国知名民乐演奏家、教育家受聘加入我系教学团队,为民乐系培养了一批至今正活跃在教学、演奏一线优秀民乐人才,为民乐系的高水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历经前辈们的奠基与积淀,如今在董锦汉、张珊、许学东、王溪,以及张弩、李英、廖莎、胡美玲等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民乐系在教学、演奏和理论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国家培养了一代代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音乐人才,如:宋友权、多杰仁宗、杨洪斌、赵雄、吴莉、张嘉伟、肖若楠、张木子、曹源媛、李珂然、谭若妮、蔡子越、塔娜、徐明慧、赵晋宇、樊玥等,成为全国文艺部门、民族乐团、艺术院校、普通中小学校、文化宫、少年宫等单位的中坚力量。民乐系为庚续中华民族优秀音乐传统,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对我国民族地区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向新时代,民乐系以守正创新之姿,秉持"传薪·融创·致远"的理念,以建设世界一流民族器乐学科为目标,持续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音乐人才,谱写民族音乐教育的时代华章。


    关注二维码